首页―[栏目名称]  
关于2012年度增补院级课题申报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8-05-24 浏览次数: 17

 关于2012年度增补院级课题申报的通知
 
 
各系(部)、处、室:
2012年度增补院级课题申报工作已经开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次增补院级课题拟立项20项,其中重点课题5项,一般课题15项。
二、本次增补院级课题研究内容须符合“2012年度增补院级课题申报指南”(见附件一)之规定。
三、凡已获得2012年度院级课题立项或尚有在研院级课题的老师不得参加本次增补院级课题的申报。
四、申报程序:由个人申请,所在系(部)(行政处、室人员按教学活动归属系(部)申报)初审、排序、编制申报情况汇总表(附件二)打印一份并盖章。
五、申报人员应认真填写《63365线路检测中心课题申请书》(附件三)和课题论证活页(附件四),并向系(部)提供附件三纸质材料两份、附件四纸质材料十份及上述材料电子档。
六、2012年度增补院级课题申报材料(附件二、三、四)纸质档和电子档由系(部)集中报送。
本次申报截止时间为2012年11月29日17时,逾期不予受理。
联系人:宋锦刚,办公室:行政楼413,联系电话:83858146。邮箱:caiyuankyc@163.com
 
附件一:
2012年度增补院级课题申报指南
 
一、机制创新
(课题设置背景:探索“多元耦合”,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组建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在理事会的指导下,共建政府主导、校企耦合的“淮安市中小企业合作发展中心”;行业指导、产学结合的“淮安市粮油饲料技术合作平台”;园区统筹、引企入校的“淮安经济开发区服务产业园”;校企共建、互惠共赢的“江苏财经•今世缘营销学院”、“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江苏财经•用友会计学院”、“江苏财经•中央新亚管理学院”和“江苏财经•中锐汽车商务基地”,形成“一中心、一园区、一平台、五学院”四种耦合共生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1-1 我院校、政、行、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及特色研究
1-1-1我院校、政、行、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及特色研究——以我院淮安市中小企业合作发展中心为例
1-1-2我院校、政、行、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及特色研究——以我院淮安市粮油饲料技术合作平台为例
1-1-3我院校、政、行、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及特色研究——以我院淮安经济开发区服务产业园为例
1-1-6我院校、政、行、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及特色研究——以我院“江苏财经•用友会计学院”为例
1-1-8我院校、政、行、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及特色研究——以我院“江苏财经•江苏财经•中锐汽车商务基地”为例
1-1-9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1-1-10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1-1-11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办学特色研究
1-2 师资队伍培养、评价机制研究
(课题设置背景:通过“层级开发”,加强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建立“学院驻企工作站”和“校园企业家沙龙”。通过“层级开发,目标激励”,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通过“校企共育,项目推动”,培育教师“双师”素质;通过“内培外引、双元联动”,构建“双师”教学团队,使双师素质达到85%以上;通过兼职教师柔性开发,弹性管理,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40%;通过加强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继续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完善学院年度目标管理,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积分制,健全领导干部定期研修(培训)制度,系(部)领导干部公推公选,成立学院校友联谊会,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1-2-3我院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与考核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以我院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管理为例
1-2-4我院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路径与实践——以“学院驻企工作站”和“校园企业家沙龙”为例
1-2-5“内培外引、双元联动”培养教师团队双师素质的研究
1-3 干部培养、选拔机制
1-3-1 高职院校中层领导干部培养、选拔机制研究
1-3-2 我院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与实践——以干部教育培训积分制为例
1-3-3 党代会常任制与基层党建工作研究与实践
1-3-4 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院级领导科学决策、战略规划、资源整合能力研究
1-3-5 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中层领导执行力研究
二、重点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课题设置背景:通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重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重塑教师职教理念和执教能力的“三重”工程,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的改革创新,重点专业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结构建、教学形态与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一批经验成果。通过“三年”推进、“两重”保障,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三双”培养、“四阶”提升,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四维”共管、“双导”培育,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通过“三全”监控、“多元”评价,健全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通过“全程”指导、训赛结合,以创业能力带动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2-1 重点专业建设
2-1-1 基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专业结构优化研究
2-1-2 会计专业改革与建设研究
2-1-4 金融保险专业改革与建设研究
2-1-5 粮食工程专业改革与建设研究
2-1-7 院级重点专业改革与建设研究
2-1-8 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专业标准制订的研究与实践
2-1-9 重点专业群人才培养体制建设研究
2-1-10 高职院校专业组群与专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与实践
2-1-11 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研究与实践
2-1-12 高职院校专业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
2-1-13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2-1-14 专业群建设中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与方法研究
2-1-15 重点专业群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1-16 高职院校专业群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和共享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1-17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1-18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专业群为例
2-1-19 开放式专业群教学支持系统建设研究
2-1-20 “双师型”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2-1-21 高职院校专业群一体化学习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2-1-22 多方参与性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2-1-23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及质量监督体系建设研究
2-2 课程与教学改革
2-2-1会计专业构建“一线二点三领域”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2-5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理实一体、课证互补”的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2-9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发学习领域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2-2-12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评价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2-13高职院校与国家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探索
2-3 教材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2-3-1高职院校校企共同开发教材的研究与实践
2-3-2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3-3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3-4 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3-5粮食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3-6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3-7基于工学结合模式开发专业实训教材的研究与实践
2-4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2-4-1高职院校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研究和探索
2-4-2会计专业校企共建“校中厂”式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
2-4-3市场营销专业打造“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的研究和实践
2-4-4金融保险专业“全真、集成、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和实践
2-4-5粮食工程专业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研究和探索
2-4-6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的研究和实践
2-4-8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基地开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4-10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与融合研究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课题设置背景:进一步优化“二元共育、五进五融”的财经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合作育人为目标,合作共赢为动力,合作就业为导向,合作共管为基础的“二元共育”为培养途径,以企业家进校园,专兼教师融合;职场文化进专业,校企文化融合;职业情境进课堂,专业职业融合;岗位任务进教材,课程岗位融合以及工作流程进课堂,理论实践融合的“五进五融”为培养方式,推动“校企共定培养方案,公选订单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共管教学过程,共监教学质量”,培养独具内涵特质,行业企业、家长社会满意的人才。)
3-1 “二元共育、五进五融”的财经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3-2 会计专业创新“二元共育、三环紧扣、四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3-3 市场营销专业创新“旺工淡学、螺旋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3-6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多元教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3-7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研究
四、社会服务
(课题设置背景:再造“服务集群”,形成社会服务特色品牌。对现有的社会服务资源进行“平台整合”、“基地集群”,通过实施“四大举措”:一是面向淮安乡(镇)村和中小企业财会人员,实施“进企入乡、理财培训”计划;二是面向淮安粮油饲料企业和市民,践行“粮油安全、社区行动”计划;三是面向淮安经济开发区,推动“对接园区、服务外包”计划;四是面向职业院校,推进“携手中职、辐射提升”计划,从而全面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形成具有我院鲜明特色的社会服务品牌。)
4-1 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研究与实践;
4-2 我院社会服务能力及特色研究与实践
4-2-1我院社会服务能力及特色研究与实践——以“进企入乡、理财培训”为例
4-2-2我院社会服务能力及特色研究与实践——以“粮油安全、社区行动”为例
4-2-3我院社会服务能力及特色研究与实践——以“对接园区、服务外包”为例
4-2-4我院社会服务能力及特色研究与实践——以“携手中职、辐射提升”为例
4-3 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相关问题的研究(背景:将工业强市作为首要战略,把现代服务业作为重要增长点,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重要基础,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突出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发展举措)
4-3-1 淮安建设现代服务业与我院专业建设的发展关系研究
4-3-3 淮安新型工业化与我院专业建设的发展关系研究
4-3-4 淮安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与我院专业建设的发展关系研究
五、师生素质提升
(课题设置背景: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师生素质共同提升。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师生共进、全面发展”为导向,以培养“脑子灵、懂管理、善经营、会动手、身心好、讨人喜”的具有学院特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和素质教育证书为抓手,以普惠全体师生为目的,以十项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新创意设计,优团队运作,多阶段推进,强措施保障,好成效检验,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主题化,主题活动系列化,系列实践项目化,项目实施团队化,精心打造“一馆一中心”(地方人文展示馆、财经素养培育中心),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
5-2 我院师生素质共同提升的模式及目标内涵研究
5-3 我院师生素质共同提升的评价机制研究与实践
5-8 我院财经素养培育中心方案设计研究
六、财经素养
(课题设置背景:建设“财经素养培育中心”,打造国内有影响、省内一流的财经素养教育基地。)
6-1 财经类职业院校学生财经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
6-3 财经类职业院校学生职场能力研究
6-4 财经类职业院校学生拓展素养研究
七、师德师能师风
(课题设置背景: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导向,着力塑造高尚师魂;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强化教师技能职业竞赛;以可持续发展为抓手,加强锻炼培训,提升双师素质。)
7-4 “名师引领、双师教学、能师指导”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八、淮安地方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课题设置背景:作为地处淮安的高校,研究淮安地方文化与淮安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咨询责无旁贷。)
8-1 淮安运河文化与淮安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8-2 淮安盐商文化与淮安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8-3 淮安漕运文化与淮安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8-7 淮安酒文化与淮安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8-8 淮安地理文化与淮安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8-10 周恩来精神与高职教育发展关系研究;
九、学生创业就业教育
(课题设置背景:研究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了解我院学生就业创业情况,建立就业创业管理机制,指导学生就业创业规划。)
9-5 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和就业创业关系的研究
9-6 高职学生创业方向、方式选择的调查与研究
9-8 我院学生独自创业与团队创业的比较、分析与研究
9-9 国家优惠政策对高职学生创业影响的调查与研究
9-11 我院毕业生跟踪服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
9-12 我院毕业生灵活就业创业机制研究与实践
十、其他
10-1 淮安五大产业(特钢、IT、盐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相关问题研究;
10-2 如何在教育中、教学中、教学管理中体现文工交融办学特色的研究与实践。
10-3 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相关问题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枚乘东路8号   邮编:223003    联系电话:0517―83858300,83858299,83858282,83858291,83858290

版权所有 63365线路检测中心机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